11/23劍潭山環境教育館永續論壇(二)
- visionunion
- 2024年5月1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11月23日(四) 為劍潭山環教館第二場永續論壇辦理,邀請到朱淳懿協理、黃瀚嶢講師、彭惠美講師、陳仕泓總幹事以及與會的來賓十多位。
朱淳懿協理介紹八德埤塘園區的環境概況,環境活動的執行方式,與周邊團體的合作模式以及園區志工的執勤概況。較有意思的是,志工值勤的年齡是有設限的,75歲為上限,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。可以看出這是目前台灣高齡化的社會現況。

黃瀚嶢講師講述了不同視野來看劍潭山,從高處看、從自然史來看、從水域來看、從五指山系來看,經由各個角度來看待劍潭山,書寫劍潭山的人文歷史及自然風貌。黃老師如此的視角確實是令人眼界大開,盤點資源調查是基本的功課,各面向的蒐集資料,能夠掌握劍潭山的特色何在。
彭惠美講師的種植經驗,提供了劍潭山環教館目前在食農教育上的重點所在。113年度計畫正規畫要在食農教育上著墨,園區內適合的地點、環境中適合種植哪些作物,作物收成之後又如何,王老師都點出了主要的關注方向。
陳仕泓總幹事則是提出社區好夥伴,並語重心長地建議劍潭山的環境教育,應著重以社區型的環教模式,陪孩子長大的概念,適時地結合科技與時俱進,可以事半功倍。
本次的會談交流,確實有些實際可行的方案及操作模式,例如結合大學社會責任USR「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,發揮大學的社會責任,讓知識與價值能夠更直接地回饋在地。因為,這是教育部近年大力推動的方向,鼓勵大學積極參與在地的發展,讓大學成為地方發展的重要夥伴。因此,劍潭山環教館就可以從附近的實踐大學、銘傳大學等來發展,為劍潭山環教館注入年輕活力。
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廣告
Comments